17年後的泰國行—Day6

眾裡尋他千百度

這天清晨,算好潮汐的時間,我們再到Pak Tale鹽田尋找琵嘴鷸的蹤跡。幾天前在班馬卡的瑞典大叔建議了兩個觀察點,分別是上午與下午的點位,昨天在現場看過後,大概可以理解是與陽光的角度順光、逆光有關。昨天去的是東側下午順光的點位,原本計畫好早上要到西側順光的點位,但到了現場發現,西側點位附近的田埂上已經有兩個歐美鳥友在活動,遠遠看起來應該也仍無收穫。加上東側點位附近的幾塊鹽田滿是剛睡醒的鳥,我們就直接被鳥群「吸」了過去。

架起單筒慢慢走上鹽田田埂,鳥群似乎沒有太怕人,雖然還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飛到稍微遠處,跟我們保持著「安全距離」,但並沒有更大的騷動。我們就這樣一塊一塊鹽田慢慢掃、慢慢找,逐漸也看出一些「規律」。不曉得是因為水深的關係,還是鳥兒們本身結群的偏好,休息時大型水鳥跟小型水鳥多會各自成各自的群體停棲:棕頭鷗群、黑尾鷸群、西藏鴴群…。今天的目標鎖定在琵嘴鷸,自然是挑小群鷸鴴來搜索。但說起來容易,找起來卻要有無比的耐心!經過一個小時的眼花撩亂仍無所獲。此時,原本在西側點的兩位鳥友似乎放棄了原本的據點,慢慢向我們的方向走過來,途中驚飛了幾次大群地水鳥。整群的鷸鴴從頭上飛過,宛如一條千變萬化的神龍在眼前飛舞,其壯觀與震撼難以言喻!

震撼歸震撼,找不到琵嘴鷸難免還是會留下遺憾。正打算要放棄往回走時,兩位鳥友也差不多走到我們附近。簡單交流幾句,了解彼此都「槓龜」,就慢慢往停車的地方走去。這時忽然一小群鳥飛來停在回程的田埂旁覓食,我架起單筒做「最後的掙扎」,沒想到就這麼戲劇性地,讓我瞄到一隻背對著我們的小形鷸,吃東西的樣子與別隻有點不太一樣,雖然同樣動作快速,但相對於其他紅胸濱鷸的「直上直下」多了那麼一點點的「搖頭晃腦」的樣子。再仔細看到他的嘴尖,果然是可愛的「小湯匙」!不由得興奮的喊到「我~找~到~了~」!趕快把單筒讓給Wei,接著也請兩個歐美鳥友都想輪著各看了一眼。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不論是單筒、雙筒、兩個鳥友各自的器材,都再也找不到琵嘴鷸的影子。真的就那麼一人一眼一瞬間,只是兩個小孩都還沒機會看到難免覺得扼腕了。

隨著琵嘴鷸的曇花一現,太陽烤人的強度也跟著升高。我們決定先離開鹽田,找個室內的景點避暑去。Google了一下發現附近比較有名的景點有兩處,一個是泰皇拉瑪四世過去的行宮—拷汪宮,另一個是一處鐘乳石洞穴—拷龍穴。由於我們家對於歷史古蹟比較不敢興趣,所以選擇前往拷龍穴走走。

拷龍穴在市區北邊的一處丘陵地上,附近的車道有許多不怕人的猴子活動,看來也是被遊客餵食習慣的群體,附近也有些提醒不要餵食野生動物的告示。道路的終點有一處廣場可以停車,購買門票後即可進入,門票一人只要10泰銖,非常便宜。入口的廣場蓋了一個噴水池,但仍抵擋不住陽光的炙熱。爬了一小段坡道與台階,來到拷龍穴的入口。入口往下是陡峭的台階,一位僧侶正拿著竹掃把打掃環境,感覺頗為清幽。從入口看下去,巨大的鐘乳石柱與廣大的洞穴空間著實頗為壯觀。洞穴中,有坐佛與臥佛兩尊較大的佛像,與許多數不清的小佛像,畢竟佛教是泰國主要且重要的宗教信仰,這種「宛如神蹟」的洞穴設立有佛像供人膜拜以及有僧人駐點修行再也正常不過。

拷龍穴內的空間很大,並有多處透空,可以看到外頭的大樹樹根生長進來。洞穴本身不算太深,走到末端有一處已經腐朽損壞的木製階梯,目前封閉禁止通行。拷龍穴的地質景觀與宗教特色其實頗為精彩,只可惜現場沒有太多自導式的資訊可以參考瞭解,我們前後待不到半小時就離開了洞穴,反而在販賣部吹了好一陣子冷氣。

接近午餐時間,原本查了一家地方美食要去試試,結果車子開過去發現沒開,只好再回到Big C解決午餐。兩個小孩在遊戲區消磨時間,大人則在賣場到處逛逛。

下午,讓老小在住宿休息,我跟wei再回到Pak Tale找鳥。由於已經是退潮的時間,鹽田區的鳥不多,我們索性回到前一天的魚寮,架起單筒與相機悠閒地看鳥拍鳥。

魚寮前活動的物種跟前一天差不多,以黑尾鷸為主,還有一小群的半蹼鷸、小青足鷸、赤足鷸。其他如中杓鷸、反嘴鷸、太平洋金斑鴴等數量就比較零星,頭上擇偶有小燕鷗、黑腹燕鷗等飛過。忽然遠處一大群水鳥飛起,依據以往的經驗應該有猛禽接近,果然一隻栗鳶沿著海岸飛過可惜有點逆光,不然實在是很漂亮的一種鳥!下午的觀察沒有掌握到小型鷸科的活動區域,當然也就無緣再見到琵嘴鷸啦!離開前,看到前一天已有結晶的鹽田經過一天的烈日曝曬,又析出了更多的鹽晶。另一區則已堆成了鹽堆,想來這幾天就會收成了吧?

晚餐,同樣拜google大神找了一家評價不錯的河邊餐廳用餐,價位稍高但口味道地。只是泰式的酸辣小孩們還是不太適應,只好靠一杯杯的飲料來「冰鎮」才能完食了!

發佈留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