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各走各的行程。
小舅子帶兩位老人家到新加坡著名景點逛逛,姊姊一家帶去新加坡水族館,我們家則是往北邊濱海的雙溪部落濕地找鳥去。
早餐,決定再到前一天沒吃到的亞坤看看,果然週一早上店內的人潮就少多了!點了幾個套餐試試,咖椰吐司還不錯吃,小孩點的美祿也說好喝。大概是因為含糖量超高的關係吧?早上下了一陣不小的雨,但氣象預報接近中午應該會放晴,於是我們依照原訂計畫,搭MRT轉公車到雙溪部落濕地(Sungei Buloh Wetland)找小鳥囉!

畢竟不是新加坡一般的熱門景點,網路上關於雙溪部落濕地的資訊並不多,google了一下好像沒有類似visitor center的地方,而由於到達時雨勢還一陣一陣的,我們在決定在「看起來」有室內展館的Kranji Coastal Nature Park站下車,看天氣狀況來應變。好不容易來到了郊區,鳥況果然比起市中心好很多。成群聒噪的Red-breasted Parakeet是新加坡1940年代引進的外來種,近年數量激增,有與原生種競爭洞穴巢位的問題。公園裡的樹上掛著織巢鳥的鳥巢,仔細一看還真的有兩個開口呢!而附近的樹上不斷傳來清亮的鳴唱聲,原本懷疑會不會就是鳥巢的主人?花了一些時間等待才看到聲音的主人原來是扇尾鶯科的Ashy Tailorbird,雖然沒有織巢鳥那麼高明的本事,但也是擅長在枝葉間「穿針引線」般搭建鳥巢的高手哩!Kranji Coastal Nature Park中心的周邊是比較公園化的環境,水池邊栽植的花叢中,一隻大蕉松鼠與Pink-necked Green-Pigeon在裡頭覓食,一旁的棕櫚樹上有一對Yellow-vented Bulbul,在常見的幾種bulbul中算是最容易辨識的。水域上空則有成群的雨燕,果然不久後天空又下起陣雨,而就在進到室內躲雨之前,剛好瞄到一旁的樹上停了一隻像山椒的小鳥,後來比對照片原來是隻黑原鵑鵙,又撿到一個新種。增加新種的成就感看來就要在今天大爆發啦!XD







所幸這陣雨沒有下得太久,雨停後我們沿著步道來到海濱,從Kranji Coastal Nature Park到Sungei Buloh Wetland間有一條穿越紅樹林的海濱步道相連,步道設計有幾條殊途同歸的岔路,岔路上有些又像裝置藝術又似賞鳥屋的設施,取名為不同的「pod」,例如:「kingfisher pod」、「dragonfly pod」,加上還有一條繞到紅樹林外的步道取名為「eagle point」,猜測是依據這些地點容易看到的鳥與蜻蜓而取名。只不過我們在eagle point沒有看到eagle,在kingfisher pod也沒看到翡翠,反而遇到一群家烏鴉就是了!XD



沿途的紅樹林不時有許多鳥的叫聲,但鮮少願意現身讓人看清楚。只有幾隻白領翡翠比較捧場,在紅樹林底下的水邊穿梭。Copper-throated Sunbird出現了幾次,公鳥母鳥都有,只可惜林下昏暗,沒能看到雄鳥絢麗的金屬光澤羽毛。其次就是Dark-necked Tailorbird跟Ashy Tailorbird輪番出現。還有一隻一閃而過的Common Iora,在枝葉縫隙中靈動跳躍,我們也在望遠鏡與相機切換的手忙腳亂中勉強觀察記錄著。


海濱步道的末端,走到比較開闊處,一直磯鷸孤伶伶地停棲在水面的枝條上,倒是背後稍遠處的水裡有些動靜,原來是一群水獺正在捕魚。而另一側的水邊則有一隻鱷魚緩緩游近。





好不容易走到Sungei Buloh Wetland的入口,一位攝影者看到我們身上背著望遠鏡,好心地告訴我們入口處的樹林裡停棲著一隻Buffy Fish-Owl,花了一番功夫才在濃密的熱帶雨林中找到牠,應該是今天的最大獎啦!

雙溪部落濕地雖然是免門票的場域,但在入口仍設有服務中心,在上班時間提供遊客幫助。向櫃檯詢問了入口附近設置的公車站牌的班次資訊,得知只有在假日才有班次到達濕地門口,看來這邊真的不是太熱門的景點呀!以有管理的濕地來說,新加坡雙溪部落濕地的解說教育設施可以說是少得可憐,堪稱「貧乏」的程度。雖然有硬體建物、休息空間,但除了一些A4 size的「海報」以外,幾乎沒有任何生態教育的內容。倒是我們在濕地有遇到一個小學班級的校外教學,但看起來也是學校老師自己帶隊前來,沒有在地的解說員。跟台灣這二十幾年來各地蓬勃發展的解說體制,以及到處可見的解說軟硬體(且先不論品質良莠),感覺有不少的差距。


我們在Wetland Centre 的屋簷下倒是又遇到了一群短耳犬蝠,比前一天在動物園看到的那群還大看來短耳犬蝠應該是新加坡頗常見的物種。此外附近的花叢有Scarlet-backed Flowerpecker在穿梭覓食,水池中還有澤巨蜥活動,還沒進到濕地,就已經有目不暇給的感覺啦!


Sungei Buloh Wetland由幾個水池與水道所組成,中間穿插著環形步道。我們到訪的這天只有東側的步道有開放,西側的部分則是封閉的,不曉得是否在特定的日子才有開放,還是需要申請才能進入。8月底的熱帶地區濕地還只有零星的遷徙性水鳥棲息,唯有零星的磯鷸、中杓鷸、綠簑鷺,一小群的赤足鷸,最多的就是成群的大、中、小白鷺群了!除此之外,中央陸島上最顯眼的是一群Milky Stork與Painted Stork的混群,兩者在新加坡都屬於引進種。而就在兩種鸛的混群內,我們注意到一隻體型稍小,全身灰黑色系的鸛鳥混在其中,後來判斷應該是Asian Openbill的亞成鳥。而由於我們觀察的賞鳥牆距離稍遠,看到對面有個高塔距離似乎近些,就順時針沿著步道想繞到對岸的架高平台上,結果沒想到平台上的觀察角度反而被樹遮擋而沒有角度。最後繞了一圈才發現,原來離鸛群最近的觀察點,只要從我們一開始的賞鳥牆「逆時針」走一小段就可以近距離看到。而等到我們好不容易走到那,鸛群早已飛離,果真失策呀!






















離開濕地已是下午6點,原本想要直接叫Grab搭回住宿,但可能因為地處偏遠而叫不到車,只好走回Kranji Coastal Nature Park的公車站搭車,幸好公車班次還不少,接上MRT後沒有花太多時間就回到住宿。隔天一早要移動到東北角的烏敏島,這晚就早早休息儲備體力啦!